中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作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!






首页->文明上网->2016年网络文明传播 -> 正文

#好人365#坚守大山深处40年 守护麻风病人的康复路

2016-09-05 15:39:17来源:中国文明网  【打印】  【关闭】
  

  康复村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,位于四川青川县沙洲、姚渡和营盘“三乡交界”处。何冰整个童年几乎都在这里度过。那时候,他深深体会到了外界对麻风病的恐惧,亲眼目睹了病人的痛苦,同时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。他跟着父亲转战6个病区,为病人们寻医问药,送衣送粮,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,渐渐地让他和这个群体产生了特殊的感情。“长大后,我要跟父亲一起照顾这些叔叔、阿姨。” 

  1.一句话坚守一辈子 “我要继承父亲的遗愿”

  上世纪60年代,为收治麻风病人,青川县在位于沙州、姚渡和营盘“三乡交界”处偏僻的小山村建立了康复村,300多名麻风病患者都被安排在这里集中治疗和供养。何冰的父亲就是当时护理麻疯病患者的第一代人。1976年,未满18岁的何冰走进了康复村,跟父亲一样长年累月地为病人们忙碌着。1984年,何冰的父亲在为病人采购生活物资途中不幸因船难身亡。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,何冰擦干眼泪,继续扎根在山村远离城市。 

 

何冰为患有风湿病的病人杨清贵贴膏药。 图片来源:四川文明网 

  1976年,何冰中学毕业后,他如愿以偿成为了康复村一名普通职工。“那时的生活,在外人看来显得非常无聊和单调,但我觉得很充实。”何冰说,虽然这里村民都是病人,但他们当中不乏人才,有木匠,有泥瓦匠,有电工……他跟着叔叔们学会了拉锯、烧砖,跟阿姨们学会了做饭烧菜。父亲经常对他说:“人要学会感恩,他们都是你的长辈和师傅,教会了你很多东西,你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!” 

  1984年,何冰的父亲在为病人采购生活物资途中不幸因船难身亡。这对何冰来说是一个极大打击,当初左邻右舍的不解与劝说开始在他心里翻腾:“我到这里来究竟是为什么?”家人也开始埋怨他:“你跟父亲似的一根筋,现在啥都没得到还把命丢了!该死心了!”但父亲生前的教诲和村里老人们那慈祥的目光让何冰毅然决定,继续完成父亲遗愿,把根扎在村里。当时的康复村生活艰苦,条件简陋,工作单调,让很多人产生了外调的想法,几十年来,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,年年都是新面孔,但何冰依旧坚守在村里,默默地为病人们做着“后勤部长”,为了病人们生活的改善而努力着。 

  
  2.一颗心守护一家人 “离开他们我就不习惯”

  为了改变村里煤油灯照明的日子,何冰和他的同事们可谓搅尽了脑汁。先后多次到县城找相关部门反映,但最终因施工难度太大而被搁置。进入新世纪后,电灯照明已经很普及的时侯,村里依旧是“星星点灯”。为了把电引进大山,他再次找相关部门协调,他永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供电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,决定克服一切困难,让村里的老人们用上电。为了减少成本,何冰组织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当义工,将变压器和26根线杆从十多里外的白龙江边一步一步搬运到了村里,把电线拉进家家户户,当电灯把村里照亮的那一刻,村里人太兴奋了,他们高兴的在电灯下坐到很晚,而何冰和他的义工队则因疲惫和衣而睡。 

 

何冰(左三)与村里的病人们一起打长牌来度过闲暇的时光。 图片来源:四川文明网 

  饮水问题也是困扰村里人的一大难题。从建村开始,村里人吃水只有跑几公里山路,翻两个山头到河谷里去挑水,一个来回就是大半天。何冰经常和病人们结伴而行,他最能体会到那种艰辛。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,他多次到村子周围考察地型,并请来水务部门技术人员现场勘测,最终决定实施“红层打井”战略,将山泉水引到了村里,通到家家户户灶前。 

  一个问题解决了,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,何冰依旧忙碌着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第一代“拓荒人”渐渐地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,加上身体残疾,生活自理越来越困难,取暖、看病等实际问题随之而来。他为病人争取更多的利益,让他们也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救助体制的福利。村里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每月可领取数百元的补助,把病人们纳入县上十大救助范围,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病人的开支。 

  曹桂英老人是村里的“元老”了,身旁无家眷,老家也举目无亲,1989年,由于病情恶化,她早早就去世了。何冰花了两天时间,为他购买了香蜡纸钱和鞭炮等,并带人上山砍柴,按照相关规定把她抬到集中安葬点实行“火葬”,整个入葬仪式都是他在一手操办,虽然简单,但处处彰显出对逝者的尊重。 

  何冰的妻子常年患病,孩子上学,处处需要花钱。为了给妻子看病,供孩子读书,他已经举债10多万,连家里的房子都卖了,一家人则挤在一间仓库里生活。出于何冰的实际情况,相关部门曾考虑把他调到县城,以便更好地照顾家庭,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。他只有一个理由:“离开他们(村里的老人),我不习惯。” 

  
  3.一座山定格一生情 “我做的都是些小事情” 

  自到康复村,何冰的工作岗位多次调整,搞后勤,做会计,当村长,更多的则是帮助病人们采购生活物资。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活,何冰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发,背上背篼在杂草丛生的山间小道步行10几公里,到附近的沙州镇买菜、运粮,双脚都磨起了血泡,一路下来衣服全湿透。一回到村里,他就要给18个医护和管理人员做饭,还要挨家挨户统计并分发口粮。就这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何冰坚持了30多年。  

  5.12”地震发生时,何冰正在乔庄办事,亲眼看到了周围的建筑倾刻间垮塌,当时的情景惨不忍睹。他第一反映就是马上赶回村里,因为那里有很多活动不便的老人,当他流泪告别妻子说:“我去去就回。”说完推开妻子,疾驰而去。在回村途中,余震频频不断,连续步行8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麻风病人唐继松不幸遇难,病人全部惊慌失措,何冰及时疏散群众到安全地带,一边组织工作人员对逝者进行安葬,一边对老人们进行心理安慰。叮嘱完大家,他转身又消失在了大山深处,去准备这些生活物资。接下来的日子,何冰还全力投入灾后恢复重建中,选择安置点,修房,解决病人急需的用水用电等一系列问题,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,把相关救灾物资及时送到病人手中。 

  

水果商贩开车来到麻风村村口卖水果。 图片来源:四川文明网 

  近年来,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帮扶下,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柏油路直通村口,病人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,住上了第三代新房,电视、DVD、卡拉OK一应俱全。条件好了,村里人的追求就高了,很多人想买电三轮方便出行,何冰一开始就不赞成,因为山高路陡,一旦发生意外,后果难以预料。但买车必竟属于人家的私事,何冰只能劝解,无法阻止。 

  2014年的1119日,张本元开着刚买的新车到沙州买东西,不慎途中与对面骑来的摩托相撞,被紧急送往县上医院救治。把张本元送进急救室,何冰又忙着挂号、交费、办住院手续……办完一切已经凌晨3点了,当得知病人已经脱离危险,何冰的心才平静下来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由于事发突然,病人衣服全身湿透没有换的,何冰找来自己的衣服帮忙换下,还多准备了几套,以备不时之需。接下来的照顾,全是他一个人负责,为了减轻病人看病的负担,他自己掏出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给病人支付一些费用,同时还向民政部门申请了一些救助资金,帮张本元解决了燃眉之急。现在的康复村已是今非昔比,道路通了,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。经常还有人开车来卖杂货,病人们不出村即可买到所需的生活物资。没事时,大家坐在院坝里打麻将,下象棋……看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,何冰心里甭提多高兴了。 

编辑:管理员


办事指南
政民互动

主办:中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作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:0391-6611905 传真:0391-6611905
版权所有:中共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作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:豫ICP备12019723号-2 技术支持:郑州家门口软件科技有限公司